意大利名画欣赏 |《雅典学院》-真理与智慧
中文名:雅典学院
作 者:拉斐尔·桑西
画作类型:湿壁画
尺 寸:2.794X6.172m
现所在地:意大利梵蒂冈博物馆拉斐尔签字厅
创作日期:1510~1511
《雅典学院》是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建的雅典学院为题,以古代七种自由艺术——即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天文为基础,以表彰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拉斐尔以回忆历史上黄金时代的形式, 寄托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画中的这座建筑物显然是以圣彼得大教堂为范本的,两侧的壁龛里,分别供立着智慧女神雅典娜雕像(在右侧)和音乐之神阿波罗雕像(在左侧 )。中心透视点的层层拱门,直通遥远的天际,这是一个极其神圣的环境。
这幅画的色彩处理也很协调,建筑背景全是乳黄色的大理石结构,人物的衣饰有 红、白、黄、紫、赭等色相交错。透视法的水平是很高的,它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深远感,连地面的图案,拱顶的几何装饰结构,都精确到可以用数学来计算。
这幅画是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画了五十多个大学者,不仅出色地显示了拉斐尔的肖像画才能,而且发挥了他所擅长的空间构成的技巧。他对每一个人物的所长与性格作了精心的思考,其阵容之可观让人叹为观止,但其实拉斐尔只有26岁。
作者介绍
拉斐尔(Raphael Santi,1483--1520),意大利画家,出生于乌尔比诺,1520年4月 6日卒于罗马 。原名拉法埃洛·圣乔奥 。自幼随父(乌尔比诺公爵的宫廷画师)学画,后又转入佩鲁吉诺门下,1500年出师。 拉斐尔早期作品就显露出非凡的天才。25岁之前已创作了大量圣母像,并因此闻名于世。他笔下的圣母既不是以往那种清苦的形象,也不同于威尼斯画派那些放荡不羁的圣母,她们是宁静和贤淑的女子形象,就像人间的母亲一样,洋溢着温情的人性。1504年,他来到佛罗伦萨,学习了达·芬奇的被称为“烟雾”的技巧,形成了新的风格。
拉斐尔和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并称文艺复兴时期艺坛三杰。
在1508年,经过拉斐尔的好友——著名的建筑大师布拉曼特的推荐,拉斐尔从佛罗伦萨动身前往罗马,觐见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在罗马,他为尤利乌斯二世,及其后为文艺复兴时代最后一位教皇利奥十世工作了十年之久。在罗马期间,由于好友布拉曼特主持修建着当时世界最大的教堂——圣彼得大教堂,因此拉斐尔被尤利乌斯二世指定为圣彼得大教堂及梵蒂冈教皇宫创作了大量的穹顶、宫室壁画。
而位于教皇宫签字厅内的《雅典学院》更因其场面宏大、立意深远,承袭布鲁涅列斯奇的焦点透视法,并使用二进三的梯度空间纵深法,利用湿壁未干的特点创作而成,成为教皇宫内四组湿壁画题材中,最富盛名的传世之作。
淼淼提问
你知道拉斐尔的墓在哪里吗?
那个建筑物有什么特色嘛?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五十多个学者肖像为主体构图完成,柏拉图以达芬奇为创作原型,亚里士多德以米开朗基罗为创作原型。
左侧的柏拉图一手指天认为理念高于一切有形质的物质,另一手中所拿的书是其晚期所著的重要思想作品《蒂迈欧篇》。右侧亚里士多德一手平伸,另一手所拿的是他学术著作《伦理学》,认为一切理念都依靠现实物质而存在。真理总是不辩不明的,正如亚里士多德说过的那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孤独学者 第欧根尼
拉斐尔在画第欧根尼时,其慵懒的神态惟妙惟肖的体现了第欧根尼的哲学思想,他强调禁欲式的自我满足,鼓励放弃舒适环境。作为一个苦行生活的身体力行者,他居住在一只木箱子内,如同乞丐一样的生活。第欧根尼揭露大多数传统信条的虚伪性,号召人们恢复简朴自然的理想状态生活。关于他的逸事很多,比如亚历山大大帝曾问他:“我可以满足你一个愿望,你希望得到什么?”而第欧根尼回答:“请你不要挡着我的阳光!”。
画面中,第欧根尼古风时代的着装以及懒散的神态,恰到好处的弥补了整幅壁画中的空白位置,使得画面在整体构图上松弛有度,空间的即视感跃然而出。
赫拉克利特——朴素辩证法的创始人
赫拉克利特出生在爱菲斯城邦王室的家庭,本可以继承家族王位的,后放弃继承权跑到神庙附近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他曾提出了“火才是万物的始基”,他的学生克拉底鲁曾是柏拉图的第一任老师,而亚里士多德又是柏拉图的学生,但画面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反而比老赫更为苍老,因为拉斐尔创作的这幅作品,早已穿越了时间、空间的概念,让他们济济一堂,共享学术盛会,这本身也反映出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潮正在佛罗伦萨席卷整个欧亚大陆。
毕达哥拉斯、阿维洛伊、伊壁鸠鲁、德谟克利特
一位手捧书本的秃头老者是毕达哥拉斯,在毕达哥拉斯的身后,头缠着包头巾并伸着脖子看他的是阿拉伯学者阿维洛伊。阿维洛伊身后是一个露出正脸的金发的少年,据说他是乌尔比诺的公爵小罗斐尔。毕达哥拉斯右手下方,一个身穿黄袍,一边探头聆听一边在记录的是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在德谟克利特身后柱子的上边,头戴桂冠也在记录的另一位哲学家伊壁鸠鲁。
毕达哥拉斯是哲学家、数学家,他说:万物皆数。数是众多的,不变的。最基本的数是一,故一也是万物的本原。他提出了“数”本原说——“数”作为有定性的东西,已经不是像“气”那样,作为一种感官对象对物质形态定性的东西,“数”是一种抽象的形态,是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的。
毕达哥拉斯说,第一个偶数是2,第一个是奇数是3。而1是基本数,1加上偶数就构成了奇数,1加上奇数就构成了偶数。因此,万物的本原是数,数的本原又是1,1作为基本数的不断变化,就构成了万物。数学从此得以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同时正是在数学的这个独立的基础之上,也就发展出了独立的逻辑学,因此逻辑学也就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
温馨提示
《雅典学院》既代表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而且也展示了意大利超越世界的艺术水平,鼓励所有森淼学生追求真理、追求理想、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