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小学,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的课堂,老师是课堂的焦点,他们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课,孩子们总是保持沉默,不喜欢在课堂上主动提问。
现如今,很多学生都选择去国外留学,更愿意接受国外的教育方式以及课堂氛围。 出国留学的热潮近年来高涨不退,低年龄留学已变成了留学大军中一支规模不小的主力军。
以前的人是出国淘金,现在的人是出国留学,而且不仅仅是学有所成的出国深造,而是从小就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小小年纪就“远走他乡”,求学在外越来越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
据教育部发布的出国留学人员情况显示,我国2014年出国留学人员就已高达45.98万人,留学热潮由此可见一斑。 一位身为资深媒体人的母亲曾在网上发过一篇帖子被改名为《我的孩子必须出国》,引起众多网友的激烈讨论。
里面谈到国内一些幼儿园收费贵、重点中小学资源稀缺等问题,获得不少家长共鸣。 就“为什么将孩子送出国外读书、孩子在海外成长碰到的困难。”采访到一位孩子在外读书的母亲,对于孩子的教育她十分重视,而对于出国留学,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身为一个孩子在外读书的母亲,我有时也会在午夜梦回时想到这个问题:出国读书,对于孩子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最开始,送孩子出国的想法很简单:不用跟千军万马一起挤高考的独木桥,能上个全球排得上名号的大学,练好外语,有个国际背景,开开眼界,等等……然而这也并不是没有代价的:孩子年纪轻轻就孤身远赴异国他乡,没有家长朋友照顾,脱离了国内的人脉关系,诸如此类。
那么,孩子究竟得到了什么宝贵的东西呢? 每当朋友问起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我的感受是,中国的大学是学校生活的一部分,而国外的大学则是社会的一部分。即使同样是在依赖父母给的生活费生活,留学国外对孩子的挑战和激励也是在国内无法比拟的。从踏上旅途的那一刻起,这个孩子被迫脱离了熟悉的环境和家人,要独立面对生活和学业的一切压力,我们做父母的除了当啦啦队外毫无作用。作为母亲我能清楚的感受到,这种从孩子到青年的蜕变,不是从孩子抵达学校后几个月才发生的,而是当孩子与父母挥手告别的那一刻,他就明确的知道自己要面对什么,并且就在那一刻从“孩子”变成了“成年人”。
也因此,每次孩子放假回来,我都会感受到——这已经不是常年日日相伴的小孩子了,而是一个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思考、跟我们一样的成年人。孩子在国外的几个月、几年中,做出的选择和决定是我们无法帮忙也无法干涉的;我们做父母的在国内几十年的经验和人情世故,放在海外的环境里显得苍白而格格不入。 当孩子在国外生病、受伤、遇到生活上的困难时,第一时间能帮到他的是他自己建立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像在国内那样几个小时之内就能赶到现场的父母。回想我自己的大学生活,所谓的“乳燕离巢”说到底是从自家的窝里飞到隔壁的树杈上;而留学海外的孩子,则真真正正的离开了熟悉的一切,飞向了父母或许永远也无法触及的远方。
人生的最可怕之处,是无法验证。时刻都要做出选择,一旦选择了就要走下去,没有回头路。从这个意义上说,“判断”和“坚持”的能力,要比分数和文凭更加重要。然而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包办的“判断”和“坚持”,很可能是一种干扰和剥夺,让孩子无法清晰的看到自己心中真正想要走的路。 因此,出国留学所赋予孩子的独立精神,也许是我们作为父母能给予的最宝贵的礼物;父母往后退去,孩子反而得到了更多。他们的人生将焕发出独属于他们的光彩。 那么对于家长来说,送孩子出国留学又有什么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留学不能盲目跟风,家长在面对孩子出国时,还应该做好多方面的准备:比方文化上的差异,孩子心理调节和规划,这些对留学特别是低龄留学都很重要。 而在面临适不适合留学的问题上,生活自理能力强、自控能力好、性格开朗的孩子可能更容易适应国外,家长们应该开放、理性地对待留学,在孩子的发展与家庭的发展之间做好权衡。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应立足长远,尽可能注重个人优势与潜能的充分发展和发挥,而不要将留学作为孩子逃避学习压力的一种行为!